阿尼帕·阿力马洪:慈母仁心 爱家爱国
□记者 吴明奇 董发勇 特约记者 刘金锐 通讯员 曹凤霞
在青河县,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祖孙四代近200人。这个家庭的核心是86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阿力马洪,她用一口1.2米的“团结锅”熬煮出跨越6个民族的人间大爱。
前段时间,浙江理工大学在青河县参加社会实践的5名学生,来到阿尼帕事迹教育展馆进行参观学习。2025年6月,青河县将阿尼帕家庭故事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课程,这也吸引着学生和各界人士走进这里,感受温暖的人间大爱。在参观完展览后,5名学生来到阿尼帕·阿力马洪家,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奶奶。
“看到阿尼帕奶奶非常激动,因为从小爸爸妈妈就告诉我阿尼帕奶奶的故事,以及我在8岁的时候就看了阿尼帕奶奶的电影,非常感动!阿尼帕奶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从未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她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浙江理工大学学生古丽米娜·吐孙江说。
如今,阿尼帕·阿力马洪家的土块房变成了3间大砖房,院子中间盖起了二层小楼,并开办了阿尼帕事迹教育展馆。展览馆里,那口大铁锅默默讲述着阿尼帕妈妈和这个大家庭的传奇故事。
阿尼帕·阿力马洪的大女儿卡丽玛·阿比包说:“这就是当时我们家吃饭的锅,总共二十多人围着一口锅,大家其乐融融。”
一个锅里吃饭、一口井里打水、一个炕上睡觉。在卡丽玛·阿比包的童年记忆里,整个村里,自己的兄弟姐妹最多。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一家子人都是我们的家人,一定要好好团结,要报答党的恩情。”卡丽玛·阿比包说。
阿尼帕·阿力马洪和丈夫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他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阿力马洪就把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读完了小学、中学,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从1963年收养吐尔达洪三兄弟到1994年子女们成家立业,历经整整32年。
阿尼帕·阿力马洪说:“我也是孤儿,因此每当看到孤儿就特别心疼。哪怕自己只有一块馕,也一定要分给他们吃。现在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看着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好,我特别高兴,也为他们感到自豪。”
阿尼帕·阿力马洪出生时,父亲望着她一双清澈的眼睛,给她取名“阿尼帕”,意为把人们引到正路上的带头人。如今,阿尼帕·阿力马洪一家已是四世同堂,6个民族200多口人。回眸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困苦,她始终没有动摇,也不曾放弃。当有人问孩子们都是哪个民族时,阿尼帕·阿力马洪笑着回答:“在我家里,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们是一家人。”
“如今,青河县的整体面貌变化非常大,过去到处都是土房子,现在都变成了结实美观的楼房。我们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全靠党的好政策,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全家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面对镜头,阿尼帕·阿力马洪微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