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这个团队五年攻坚沙地变麦田 智慧农业+生态修复托起村民致富梦
四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墨玉县吐外特乡8000亩高标准农田里,冬小麦正舒展身姿,即将迎来灌浆期。这片曾经寸草难生的沙地,如今麦浪翻滚,成为见证现代农业科技力量的鲜活样本。
墨玉县地处沙漠边缘,干旱少雨、土壤沙化严重,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长期面临产量低、收成不稳定的困境。2020年,墨玉县新发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明在市场调研中嗅到南疆牧草产业的商机,毅然承包8000亩沙地。然而,当他深入考察后,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心中萌芽——与其种植粗放的牧草,不如挑战在沙地上种植小麦,实现生态修复与粮食增产的双重突破。
五年攻坚,赵明团队将创新科技转化为治沙“利器”。通过引入智慧球阀系统,精准调控沙质土壤的水分与养分;结合高效节水滴灌技术,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能;配套土壤改良措施,逐步提升沙地肥力。如今,这套全新的智慧农业管理模式,不仅让沙地小麦茁壮成长,更为沙漠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墨玉经验”。
“现在是小麦吐穗灌浆的关键阶段,病虫害防治容不得半点马虎。”赵明正熟练操控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他介绍,今年小麦长势优于往年,预计亩产可达600至700公斤。而在去年,他尝试改种草为种植博格达高粱,虽首年收益有限,却为作物轮作、土壤改良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带来丰收希望,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赵明的种植场周边设立村民技术学习基地,为110多名村民提供务工机会,其中14人实现稳定就业。“在这里工作两年多,每月稳定的收入让我盖起了新房。”吐外特乡苏盖特力克村村民买买提艾力·米吉提言语间满是喜悦。吐外特乡恰尔巴格村村民买买提喀斯木·艾合买提也感慨:“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增收,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从牧草到小麦,从沙地到沃土,赵明用五年时间,在沙漠边缘书写了一部现代农业的奋斗史诗。这片8000亩的“绿色粮仓”,不仅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更展现出科技治沙、生态兴农的无限潜力。
(墨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力哈尔·伊力麦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