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绝活丨张秀:天山跃出三文鱼
开栏语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新疆52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今日起,本报推出“工匠绝活”栏目,采访不同行业领域劳动者,记录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故事,弘扬工匠精神,展现时代新风。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域,被称为‘离海最远的地方’,但通过10多年努力,我们让三文鱼在伊犁‘撒欢’游。”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蕴农业”)董事长张秀4月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依托天山万年冰川的馈赠,2014年,天蕴农业在尼勒克县投资建设三文鱼养殖基地,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手段让三文鱼在新疆“安家”,之后更是培育出现代三文鱼产业体系。
在三文鱼养殖基地,一群群三文鱼在宽敞的网箱里欢快地游着,工人们拉动渔网将鱼儿聚拢,按下按钮,大口径吸鱼泵自动将鱼儿悉数吸入,鱼儿顺着圆形管道缓缓“游入”清洗罐进行降温。等温度降至2—3摄氏度后,机器又将鱼儿“吐”出,送入保温箱,再铺上冰层就可以送至加工厂。
“目前我们拥有100平方公里的优质冷水鱼养殖水面、3个三文鱼养殖基地、3个初加工厂、2个精深加工厂。去年公司的年产量在7000吨左右。”张秀介绍。
养殖三文鱼这些年,张秀坚持科技创新,带领团队研发解决养殖三文鱼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三文鱼养殖基地数十个单体面积2000平方米的圆形生态环保网箱点缀在水面,水下两米多长、自重400多公斤的渔业水下清污机器人利用光学摄像头、声呐成像设备时刻观察水底情况。
“传统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会直接落入水底,但水体自净能力有限。”张秀介绍,为最大程度做好环保工作,公司投入资金研发出渔业水下清污机器人,历经多次迭代升级,现在可以实现水底彻底清污,而且残饵粪便抽到岸上后,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用于园区绿化。
与传统捕鱼模式不同,三文鱼捕捞中要尽可能保证不造成机械性损伤,否则容易导致鱼肉中的血管破裂,影响卖相与口感。
“进口捕捞设备不仅价格高,交货周期长,一旦发生故障还会影响生产。”张秀说,为了保证三文鱼捕捞后的质量,他带领团队探索并研发出大口径吸鱼泵,其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在天蕴农业养殖区、加工区,随处都能见到各种专利设备设施。张秀说,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掌握大水面冷水鱼养殖的60余项核心技术。
如今,尼勒克县已经发展出集高品质三文鱼生态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储存、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为一体,以绿色生态环保型网箱养殖发展为主要模式的生态综合渔业。
新疆渔业快速发展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提供增收渠道和就业机会。“大家一起努力干,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张秀说,在天蕴农业有很多当地农牧民,他们一开始玩不转高科技设备,但通过参加公司各类技能培训后,从原来的农牧民变为养殖工、叉车驾驶员、机架长、潜水员、水质监测员等产业工人。
“在天山脚下,打造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三文鱼全产业链。”张秀说,下一步将全力聚焦苗种繁育、精深加工、品牌化销售以及智能装备研发等,推动三文鱼延链补链强链,为新疆渔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科技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