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走在前作表率——相关负责人就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展和成效答记者问
【天山深读】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一港、五大中心”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我国推进向西开放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城市。当前的乌鲁木齐,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
7月23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1场举行。乌鲁木齐市相关负责人就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让各民族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2019年,乌鲁木齐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并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这背后,是乌鲁木齐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好各方资源和优势,积极创新探索,推动各族群众不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乌鲁木齐市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融情活动,将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各族群众通过邻里联欢、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方式,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市长牙合甫·排都拉介绍,每逢节庆,越来越多的社区都会摆起百家宴,各族居民坐在一起共品美食、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乌鲁木齐市积极促进各族群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互嵌式发展。通过组织与疆内外学生“手拉手”结对,以及“祖国情·中华行”“舰证深蓝”等主题研学活动,各族青少年在共同学习、玩耍、成长中建立深厚情谊。国内外游客在新疆国际大巴扎、和田二街、领馆巷等景点,切身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浓厚氛围。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实现了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的全方位互嵌。
在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乌鲁木齐市还常态化开展“十一进”创建活动。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好家庭”“好邻居”“好村民”等微行动,引导各族群众从身边事做起,争当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5个,创建“民族团结大院小区”3750个,国家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3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86个。
牙合甫·排都拉说,乌鲁木齐市将持续强化主线意识,紧密结合实际,在深化拓展见效上持续用力,着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交得了真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锚定“工业强市”目标,积极服务和融入自治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提出并全力构建“5+2”现代工业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加快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轻工业,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为了精准发力,乌鲁木齐市梳理出7大主导产业的37个链条,绘制了全产业链图谱。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与临空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葛坦介绍,今年,全市新谋划工业项目达113个、总投资额1618亿元。在招商引资方面,乌鲁木齐市完善协作机制,聘任一批招商大使,持续加大精准招商力度。2024年以来,实施区外招商引资项目431个,引入到位资金1036.4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03.3亿元。
聚焦产业发展实效,乌鲁木齐市各产业板块竞相迸发新动能。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加速夯实;中药民族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企业集聚发展;化工产业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一南一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材料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持续推陈出新。
葛坦说,下一步,乌鲁木齐市将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加大产销对接和招商引资力度,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5+2”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工业基础。
提升城市品质惠民生
自治区成立70年来,乌鲁木齐市实现了从荒山变公园、荒地变新城的蜕变。为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赋予的使命,乌鲁木齐市编制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锚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总体定位,布局“五大城市核心功能”,谋划打造“八大重点片区”。今年6月,乌鲁木齐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城市,这既是对其高质量发展的大力支持,也为城市品质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乌鲁木齐市副市长李彬介绍,乌鲁木齐市将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原则,通过常态化城市体检精准诊断问题,围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宜居、韧性、安全水平,近三年将实施总投资81.7亿元的70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重点改造市政管网、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建设河东污水处理示范区和6个中心城区更新示范区。对中心城区27.4平方公里的6个重点片区实施“一片区一方案”更新改造,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更新发展的样板。此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着力打造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样板。
通过城市更新,让更多的老旧小区“面子”“里子”得到显著改善,城市雨水污水冒溢现象大幅减少,更多背街小巷焕发新颜,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升级,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