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遇见丨从做鞋垫开始 一人拥军到组团拥军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7月6日,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商户村下着大雨,村民蒋业禄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疾驰。“八一”建军节快到了,当天,他到周边的村子里,找几位老伙计一起商量去部队慰问的事。
蒋业禄今年63岁,是一位老党员,有20多年党龄。1999年起,他带着一家人为子弟兵缝制鞋垫,带领乡亲们组成演出队去军营慰问演出。27年来,他从自己一人拥军到带动全家拥军、组团拥军,让边防官兵感受到了来自驻地群众的温暖。
“1998年夏天,我在电视中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抗洪一线舍生忘死堵决口的一幕幕场景,他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该为部队做些什么。”大雨初歇,蒋业禄把摩托车推进院子里晾晒,准备下午再去几位老朋友家中商量慰问的事情。
摩托车,是蒋业禄前往慰问部队官兵时最亲密的“战友”。
慰问子弟兵,该带点什么好呢?蒋业禄把拥军的想法说给了妻子吴艳梅。吴艳梅说:“既然是拥军,心意最重要。边防战士们天天在巡逻,要把脚保护好。咱们就做些鞋垫吧。”
就这样,夫妻俩开始缝制鞋垫。没多久,他们制作了400多双鞋垫。蒋业禄把沉甸甸的鞋垫装进尼龙袋,又背上吴艳梅特意做的两个刚出炉的大蒸饼,骑着摩托车,带上吴艳梅,朝驻地某部边防连驶去。
商户村到边防连营区有100多公里。初春,冷风飕飕,道路崎岖。蒋业禄夫妻在路上骑行了近5个小时,到达连队,他们已冻得瑟瑟发抖。官兵们见状,深受感动,都觉得这份心意太重了。
从1999年起,蒋业禄每年都带着家人亲手缝制的鞋垫慰问边防官兵,足迹遍及巴里坤的每一支部队。
一双双鞋垫不仅拉近了军民的心,也拓宽了蒋业禄夫妻的拥军路。
2009年正月,蒋业禄到边防连慰问。交流中,他听官兵说,“连队发电机出现故障,一些执勤战士没看成春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蒋业禄想:村里能人多,何不把乡亲们组织起来组建一支文艺演出队,为官兵送演出呢?
回村后,蒋业禄就把这个想法说给了村干部。大家一听是为解放军表演节目,都很积极。
不到一个星期,能歌善舞的蒙古族村民托尔根、维吾尔族小伙麦麦提来了,弹得一手好冬不拉的哈萨克族小伙赛买提也来了,板胡、唢呐……商户村和周边村子里的能人们都来了。就这样,一支10来个人的“草根”文艺演出队组建了起来。
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演出队队员技艺不俗,唱歌、跳舞、乐器独奏、合奏,样样都会。排练地点设在蒋业禄的家中。
演出队队员多以轻便灵活的摩托车为日常交通工具。目前,演出队已骑行上万公里,演出近百场。为表示感谢,部队官兵们给蒋业禄送来了一面面绣着“千里骑行边防行”“拥军模范 情系官兵”等字样的锦旗。
这些年,蒋业禄夫妻俩的收入主要靠务农或干手工活。尽管条件有限,但不管部队有啥事,他们都全力以赴。
一年冬天下大雪,蒋业禄接到驻地某部官兵电话,“蒋大哥,能用下你家的电焊机吗?连队的水管子破了。”
挂掉电话,蒋业禄搬起电焊机放在摩托车上,就往部队赶。
那天风雪很大,摩托车在雪地上打滑得厉害,整整骑了两个多小时,蒋业禄才赶到。
见到蒋业禄,战士们惊呆了:“这哪是一个人啊,简直就是一座冰雕!全身都是冰雪,嘴巴、鼻子都分不清了。”
顾不上休息,蒋业禄拿起电焊机就往水管破裂处奔去,等水管焊接完毕,蒋业禄全身也被水浸湿了。天寒地冻,他身上的大衣被冻得硬邦邦,脱都脱不下来。
不停歇的摩托车,沉甸甸的拥军情。在蒋业禄和演出队队员的带动下,更多群众加入了拥军行列。
2014年开始,蒋业禄的家成为村里的文化大院,村民们经常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排练拥军节目。这是7月6日,蒋业禄在家中整理书籍。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2014年开始,蒋业禄的家成为村里的文化大院,村民们经常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排练拥军节目。2018年,大河镇党委和政府在他家成立了家庭农牧民夜校。作为拥军模范,蒋业禄经常把自己多年来记下的部队官兵们的感人故事讲给大家听,从汶川地震、青海地震、抗击疫情……一桩桩、一件件,拥军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了根。
鱼水情深,双向奔赴。如今,边防建设越来越好,边防官兵也常常邀请蒋业禄夫妻到连队做客,还帮助他们春播秋收。
“几十年前,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就看到部队官兵们到我们村里帮大家割麦子、打扫卫生、给孤寡老人送医送药,很感动。如今,我只是为边防官兵们做了一点点事,还很不够。今后,我要把拥军当成一项事业来做,继续坚持下去。”蒋业禄说。